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静夜思》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2 16:52: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静夜思》教学设计(合集)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夜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夜思》教学设计(合集)

《静夜思》教学设计1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

《静夜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演唱合唱歌曲《静夜思》,从中感受歌曲中思念故乡的情感。

  2.能正确地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并能用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指挥大家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歌曲第二乐句中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连。

  2.正确地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

  教材分析

  《静夜思》这首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四四拍,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念家乡的情感。第一乐段有三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情绪比较平稳,第三乐句虽然在节奏上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重复,而是歌曲的高潮点,第一小节的八度大跳,把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合唱形式,主要突出了第三乐句,使音乐显得更加丰满。

  教学过程

  一、进行三度和声练习

  学生在练习大跳音程时,先请学生注意听琴,老师弹奏音程后学生再开口演唱。

  教学要求:通过三度和声练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

  二、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来欣赏音乐家马思聪创作的乐曲《思乡曲》,听一听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听后感受。)

  这首乐曲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当我们离开家乡时,总免不了要思念家乡的亲人,有许多艺术家都留下了思念家乡的艺术作品。像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静夜思》,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感。同学们一定都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这首诗。

  师生一起朗诵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

  师:同学们朗诵得非常好,我国作曲家黎英海把这首诗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三、学习歌曲

  1.欣赏《静夜思》动画,学生整体感受音乐。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

  2.聆听《静夜思》范唱。

  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1)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

  (2)这首歌曲的力度、节奏、速度是怎么样的?

  带着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老师随着旋律单手划四四拍指挥手势。)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为合唱,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力度较弱、节奏比较舒展、速度较慢。

  师: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歌曲。

  3.《静夜思》歌曲学习。

  (1)这是一首合唱歌曲,我们先来学唱第一声部。

  要注意用连贯、较长的气息唱满全音符的时值;第二乐句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连;唱准第三乐句的八度音程;前倚音要唱得巧而连。

  (2)学唱第二声部。

  注意听第二声部是在什么时候进入的?指导学生用连贯、较长的气息唱满全音符的时值。

  (3)练习合唱。

  ①学生在演唱第二声部时,要注意聆听这个声部的准确进入。

  ②在合唱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仅唱好自己的声部,还要聆听另一声部的旋律,做到声部和谐统一。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产生对抗的效果。

  4.学习歌词。

  (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

  (3)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

  5.学唱歌曲。

  (1)聆听《静夜思》范唱,小声哼唱歌曲。

  (2)老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老师的口形,随《静夜思》伴奏张口无声地学唱歌词。

  (3)学生运用较长而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静夜思》。

  (4)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较长而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6.歌曲处理。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指导学生用声断气连的方法唱好第二乐句的八分休止符,更好地表达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演唱倚音时,要用弱的声音演唱,不要太突出倚音。第三乐句的开始同第二乐句结束音是八度关系,演唱时力度要稍强,突出思乡的情感。歌曲的结尾要渐慢渐弱,表达了人们对自己的家乡久久难以忘怀。

  7.聆听《静夜思》伴奏演唱歌曲。

  教学要求: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较弱的力度,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歌曲。

  8.欣赏视频《静夜思》。

  9.学习四四拍指挥图示。

  (1)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出已学过的四二拍指挥图示,让学生进行复习。

  (2)教师画上四四拍的指挥图示,让学生观察四四拍同四二拍在指挥图示上有什么不同?

  (3)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4)最后,用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同学们掌握了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感受到《静夜思》这首歌曲的意境,体会到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巩固四四拍指挥图示。

《静夜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2、学会生字2个,词语2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李白、学习、背诵和默写《静夜思》。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伴奏音乐、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李白,背几首他的诗。

  2、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3、释题。

  二、学习这首诗的生字

  1、谁会背这首诗?小黑板上补充诗句。

  2、校对有哪些字不会写?

  3、学习“床、疑、霜”,和易写错的“低”。

  三、指导朗读

  1、学生齐读。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的朗读特点。

  3、跟着录音读课文。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明、疑、举、思)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校正。

  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疑,好像。好像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

  第三句:举,抬。

  第四句:思,思念,想念。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故乡的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看插图,讨论:

  ⑴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觉得像是撒在地上的霜?(用“霜”的寒冷来说明他乡没有故乡亲人的关怀的温暖。)

  ⑵“静夜”指深夜,诗人为什么在深夜站在窗前不睡觉呢?(看到月光,想起故乡。)

  2、诗人这样思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思乡之情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⑴在领会全诗所表达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而夜不能寐的思乡之苦”的感情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带有伤感,带有情思。

  ⑵按五言律诗的节律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怀——节奏缓慢,语气伤感。

  ⑶一、三句末的延音给人以沉思;二、四句末的停顿则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极又无法言传的感情。全诗结尾则声断而气不断,把作者的思念之情从语流中得到充分表达。

  配乐吟诗。

  3、学生独立有感情地朗读。配乐

  六、总结

  学习李白的热爱家乡的思想。

《静夜思》教学设计4

  作者简介

  张海楠,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教师,中共党员、一级教师。曾多次在区、市级优质课、说课、征文、教学设计等比赛中获奖。从教以来,一直努力并践行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和班主任,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教学。

  设计说明

  《静夜思》为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人”。《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只有短短的20字,却成功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这首诗流传广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朗读或背诵,但对于古诗字词、朗读节奏、内容感情往往不了解。因此,课上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识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了解背景等方式体会诗人“望月思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静、夜、思”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内容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出示《古朗月行》:孩子们,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你了解多少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李白小的时候,最喜欢躺在妈妈怀里看月亮。在他的眼里,月亮像什么?(指名说:白玉盘、瑶台镜)

  后来呀,李白长大了,离开了家乡。那此时在他的眼里,月亮又变成了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古诗。

  4.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5.理解课题,识记“静、夜、思”三个字。

  (1)板书课题:在课题中有一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就是思。

  ①思的读音是平舌音

  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思”?田+心=思

  ③“思”的下面是什么?(心字底)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心字底”的字?出示:想、念、忘

  ④观察这些带有心字底的字,你发现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了吗?

  小结:心字底的字,和思想、思考有关。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认为人是用心思考的。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人其实是用大脑进行思考的。

  (2)孩子们,看看课题,你们猜猜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晚上的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个字?(夜)是的,他会从题目中寻找信息。

  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夜”是上下结构。

  ②看图拓展带“夜”的词语:根据图片,我们来给夜找几个小伙伴吧!

  很黑的夜晚——黑夜,有月亮的夜晚——月夜,夜里上班——夜班,夜里吃东西——夜宵……

  (3)李白这首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夜晚?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静组词:安静、静夜

  5.引导学生释题并齐读课题。

  二、识记生字,反复诵读

  1.第一关:读准字音

  (1)听读:请小朋友们听读课文。注意你们可是带着任务去听的,一定要听准字音哦!

  (2)同桌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2.第二关:读对节奏

  (1)请你先听老师朗读,注意听清楚老师的停顿。

  (2)出示前两行:谁能像老师一样带着节奏读一读前两行?

  (3)出示后两行:孩子们,后两句的节奏和前两句可不一样,要小心哦!

  (4)师生合作朗读。

  3.第三关:读出韵律

  (1)发现押韵:孩子们,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咱们的古诗读起来总是那么的顺口,那么的好听,这究竟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古诗里藏着一个秘密。老师读黑色的字,你们读红色的字,找一找这个小秘密吧!

  谁发现了?指名说

  孩子们看,在本首诗的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光,霜,乡这三个字都有后鼻韵母ang,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押韵。古诗有了押韵,读起来就会特别的好听,特别的顺口。

  (2)瞧一瞧,在《古朗月行》这首诗里,你能不能找到哪两个字是押韵的?盘和端。

  (3)谁能试着把这首诗读出韵味?小提示:可以把第一、二、四行这三个韵母都是ang的字拉长一些。指名读

  (4)孩子们,如果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一声二声拉长一些读,三声四声的字读短一些,古诗就更有韵味啦!师带生练习,带手势齐读。

  三、聚焦关键,读懂古诗

  1.聚焦“明月”

  (1)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一个词语出现了两次——“明月”,请你用圆圈在古诗中圈出来。

  (2)孩子们,其实在我国古代和月亮有关的诗太多了。光李白提到月亮的诗就有300多首,在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占到了三分之一呢!那李白究竟为什么如此钟情于明月呢?我们先看第一处“明月”。

  2.学习前两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齐读

  (2)诗句里写到李白在哪里看明月光?

  ①“床前”

  识字:“床”: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加一加)找小伙伴组词(木床,床上)。咱们现在一说起到床,就会想到睡觉的床。可是在本首诗中却不是这样的,请看视频。

  可见,本诗中的.“床”是指“井边护栏”。古时候,家家有院落,户户喝井水。一到晚上,人们喜欢在井边乘凉、聊天。院落里、井边有太多美好的记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一个静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了一地,让李白想到了什么?“霜”

  ①李白看着此时的月光想到了厚厚的霜。孩子们,深秋的夜晚,特别特别的冷,空气中的水滴遇冷就会凝结成这样的霜。你们能从这个字里看到那些水滴吗?就是上面的雨字头。

  ②李白从睡梦中醒来,他看到床前有一片白茫茫的霜,多冷!谁来读这个字?

  ③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告诉我李白看到的真是霜吗?不是。他看到的是什么?是啊,他看到的其实是明月光。(出示光生字)什么叫做光?光就是照亮周围使人能看见的光。这个字的上部分一撮小火苗。月亮发出来的光——月光,太阳发出来的光——阳光,灯发出来的光——灯光。

  ④我们来回忆看看,李白小时候看到月亮想到了什么?(出示:《古朗月行》)

  李白小时候看到月亮,想到了美好的“白玉盘、瑶台仙境”,而此时,他却想到了厚厚的白霜,这又是为什么?

  孩子们,为什么李白会把明月光看成地上霜呢?

  生:因为他们两个很相似。都是白色的。所以这里疑的意思应该是好像。

  孩子们,还有一个原因,跟李白现在的心情有关,他的心情就如同这冰冷的霜一样。你知道他此时心情如何吗?(伤心、冰冷、悲伤……)这是为什么呢?

  ⑤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来思考: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住在扬州的一家小旅馆里,他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过父母,也没有回过家了。他的心里非常非常的想家,为什么他不回家看一看?孩子们。看,这是他住的小旅馆,这是他的家乡,这中间有一千多公里的路。他想回家,可是他能立刻回家吗?

  ⑥是的,人悲伤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冷冰冰的。明月光像霜一样的白。明月光在李白的眼里也像地上的霜一样的冷。所以,李白说——齐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孩子,现在你是李白,你写下了这样一句诗,你读给大家听。

  (5)小李白,老师来采访你。从扬州的小旅馆里醒来,你的周围没有一个亲人。你的心情怎么样?(伤心)小李白,我要告诉你,你可不是孤单的一个人,有一个朋友从小陪着你长大,现在他正在天空中静静地看着你。它就是——明月。

  3.学习第三、四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请你大声喊出它的名字:明月。李白望着他的老朋友,写下了一句诗。指名读:举头望明月。

  (2)孩子们,最初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举字的意思是一个大人用双手抬起了一个孩子,他在逗这个孩子玩。

  ①你能从举这个字里找到大人的两条胳膊吗?伸出手来写一写,就是一撇一捺。你能找到大人手里举着的那个小娃娃吗?写一写,点点撇横。

  ②这首诗里的举头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小李白来做动作?对了,举头就是把头抬起来。

  ③小李白,请问你抬起头看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

  我看到了天上的明月,想起了小时候自己躺在妈妈怀里看月亮。

  ④是的,李白看到了天空中的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诗中的故乡。(板书:)

  ⑤理解“故乡”:

  a.出示词语:故乡

  b.讲解生字:故,你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吗?(加一加)新偏旁“反文旁”,对比“折文”。组词:故事、故乡

  c.你知道什么是故乡吗?

  (3)就这样,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李白孤孤单单,望着天上的月亮,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想到了……(故乡的家人,小时候的情景)

  所以他低下了头,写下了这样一句:(指名读)低头思故乡。(板书:)

  (4)是呀,孩子们,月亮这个老朋友从李白小的时候就一直陪伴着他。小的时候,李白躺在妈妈的怀里看月亮,离开家之后,孤单的时候,月亮陪着他,安慰他。后来,李白又经历了很多事,去过了很多地方。月亮这个老朋友一直跟着他。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后两句,感受李白的思乡之情吧!(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带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4.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止是李白,古代人写思念家乡的诗,经常写月亮。跟着老师读一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请猜猜看,为什么古人看到月亮,就容易思念家乡?

  (2)是啊,在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话,离开家乡后,就听不到家人熟悉的声音,见不到家乡的一草一木……唯有天上的那轮圆月,是和家人能同时看到的,有“团圆”的意思。

  5.所以,大诗人李白在远离家乡的扬州看到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才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孩子们,现在你们都是李白,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播放《思乡曲》,全班齐读)想一想你现在最思念的亲人,再来读这首诗。

  四、课堂总结,布置任务

  1.课堂总结:

  《静夜思》被称为中国第一思乡诗,直到现在月圆之夜,想家之时,无数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都会眼含热泪吟诵这首诗。后来人们把这首诗谱成了歌曲,让我们听一听,唱一唱。

  2.课后任务:

  (1)把《静夜思》背诵给自己的家人听。(必做)

  (2)课后和家人收集一首有关思乡的古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选做)

《静夜思》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光、床”6个字。

  2.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之情。

  媒体运用:ppt

  预设过程

  (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背诵展示)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齐读课题。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说说听出了什么?(慢,忧伤,低沉)思念的滋味是什么?思念的滋味你尝到过吗?指名说。带着思念的感受读题。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 ě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评价学生作业。

  四、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1、多种形式复习二类字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静夜思》)

  3、齐读课文。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1.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静夜思》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偏旁扌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2、引入课题:静夜思(板书)

  二、朗读或试背古诗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3、指名背古诗

  三、认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⑴开火车认读

  ⑵游戏:运西瓜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运到城里去吧!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搬瓜者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分四人组诗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请同学来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2、指导学生说一说,再书写。

  3、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中书写后展示、评议。

  六、扩展活动

  1、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古诗:

  2、学生去收集有关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应用所学方法自主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明月图)学生由图忆及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节选)》《赠汪伦》,再指名背诵并说说诗的大意。

  2.认识诗人。

  (1)学生交流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李白并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流传下来的有近千首。

  3.板书课题(板书:静夜思),了解题意。

  (1)读课题,指导认读生字“夜、思”。

  夜读“yè”,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组词识记:夜晚、月夜、黑夜、夜色。

  思读“sī”,整体认读音节,平舌音,心字底。古人造字时,误认为是用心想的,因此,心字底的字一般都和思想、思考有关,如“想、忘、念”等。

  (2)引导学生释题并齐读课题。(静夜思,即在静寂的夜晚思念故乡之意。)

  二、读诗文,识生字

  1.学生圈出本课生字,(课件播放古诗朗诵音频)学生认真听生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由拼读诗句,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纠,教师正音。

  “床、光、望”是后鼻音且都带有韵母“ɑnɡ”,其中“床”是翘舌音;“夜、思、疑”是整体认读音节,其中“思”是平舌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请会读的学生来当小老师,领其余学生认读。

  4.和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汇报。

  (1)识记字形。

  ①熟字加偏旁:古+攵=故;木+广=床;田+心=思。

  ②形近字比较:低——底;望——忘;疑——凝。

  ③利用生活经验组词:举——举手、举例、举动;光——光亮、月光、灯光。

  ④创编字谜:u◇古文反着写——故◇心上一块田——思u◇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木旁——床

  ⑤设置语境:u床头明亮的灯光驱散了夜色。u他登高远望,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2)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如小老师领读、齐读、接读、师生共读等。

  三、写生字,明写法

  1.(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回忆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再封口。)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并范写,学生跟着做书空练习。

  上收下放。书写时注意“田”的第二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

  半包围结构。“广”的点和“木”的竖都在竖中线上,“广”的横不宜过长。

  上下结构,要写得上紧下松。下部竖向笔画平行,“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上下结构。上部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往上扬,竖弯钩紧贴竖中线起笔。

  左窄右宽。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左右宽窄基本相等,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注意反文与折文的区别,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独体字。两个撇折转折处基本对齐,第一个撇折在竖中线上

  起笔,第二个撇折略微上扬,长撇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提示:一看二写三对照)

  4.挑选学生的优秀书写作品投影,师生共评共议,学生再练写。

  5.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思乡床头床前前后月光光明高低低头故人故乡水乡

  四、配乐读,重拓展

  1.(课件播放配乐朗读《静夜思》)学生边听边跟着小声地朗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一、忆旧知,识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同桌合作,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语。

  3.同桌合作,听写词语,全写对了,就在听写本上画上一朵小红花;有错误,帮助纠正。

  4.指几名学生接力读古诗,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注意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二、读古诗,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示范朗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读出古诗的节奏。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如第二句诗写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由此引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第四句诗中,诗人借明月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朗读时可以放慢节奏。

  (3)熟读成诵。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请班上的“朗读小能手”朗读,再配以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之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有层次、有梯度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第一、二、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有“ɑnɡ”韵,读出味道。

  2.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共同评选出“朗读之星”。

  3.在读中感悟诗人的诗情,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如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以及情感诗情。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我们读完古诗,是不是被古诗描绘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呢?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感受大诗人李白非凡的才思吧!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

  (有月亮的晚上。)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床前。)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3)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床前)。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情景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4)齐读第二句诗,学生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5)指导理解“疑”“霜”的意思。

  [疑]怀疑、好像。

  [霜]教师在眼镜片上哈气,并解释眼镜片上蒙着的一层白色水汽是雾。在秋冬季节,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6)(课件出示霜和月光的图片)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霜和月光的相似之处。

  (7)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生: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8)讨论:月光如霜,这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明亮、清冷。)

  (9)想一想: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点明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疑。)

  (10)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节奏和停顿。

  2.学习第三、四句诗。

  过渡: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诗的最后两句。

  (1)指名读诗句,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举]抬。[思]思念。[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2)引导学生画出诗句中的动词(举头、望、低头、思),让学生理解“举头”“低头”是一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加以理解。

  (3)(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学生结合图片及诗句,说一说对诗意的理解。

  生:抬头仰望着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起故乡。

  (4)想一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故乡。)

  (5)拓展:诗人为什么望着明月会思念故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明月象征家人团圆。诗人望着明月,想起自己身在外地,远离亲人,顿感失落,自然会思念故乡。

  (6)思考: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还会想些什么呢?

  3.指名朗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想意境,演情境

  1.(课件出示插图)在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引说。

  师:(话外音)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在思念故乡的什么呢?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教师范读古诗,再现意境;学生模仿练读古诗,想象意境。

  3.角色表演。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寂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诗吧。(生双手放在背后,眼望明月深情地吟诵古诗)

  (1)指名吟诵古诗。

  (2)全体起立,望月状诵读古诗。

  五、背古诗,多积累

  1.练习背诵古诗。

  (1)指导背诵古诗。可以配乐、配动作加强记忆,也可以通过定位填空法帮助背诵。

  (2)指名会背的学生背诵古诗,或指几名学生比赛背诵;不会背的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加深理解与记忆,再练习背诵。

  2.读一读,记一记,积累关于月亮的古诗。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教学重点)

  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谁来读?

  (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床前的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

  生2: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床前。

  师:说得好!来,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让我们闭上眼,想象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透过窗子,洒在床前的情景。一边想象,一边读。

  (生齐读)

  师:诗人李白以为这明月光是什么?

  生:地上霜。

  师:你们见过霜吗?霜是什么颜色的?

  生:霜是白色的,有点像雪。

  师:是的,天冷时,地上那白白的、薄薄的一层就是霜。(课件出示秋霜图)你们看,这就是霜。李白为什么把明月光比喻成霜?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1: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2:它们给人的感觉都很冷清。

  师:深秋的夜晚,李白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看到这如霜的月光,心里是一种什么感受?

  生1:很孤单,很寂寞。

  生2:思念远方的亲人。

  生3:想念故乡。

  师:男女生比赛读。

  (男生读,女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女生读,男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

  赏析: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画面。读者要想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片段中,教师重在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所在的环境,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然后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进入诗境,为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做下铺垫。

  《静夜思》这首古诗广为流传,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已经会读、会背了。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领读课文。生生互动,互为师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指导朗读环节,我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渲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静夜思》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法、游戏法、表演法、吟诵法。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指名认读昨天学习的生字。

  二、感受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朗读古诗

  1.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2.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3.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4.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四、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8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学设计9

  《静夜思》小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生字思、疑、霜、故,理解诗句。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三、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思、疑、霜、故4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第二课时

  一、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7.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8.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9.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二、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疑、故两字左右两部分要写紧些,思和霜的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要摆放合适。

  (三)教师范写,学生独立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四、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小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三、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四、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五、练习写字。

  六、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静夜思》教学设计10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

  1、看中秋赏月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人们在做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做诗的神仙,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诗仙”。

  (二)、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故事导入:

  在远古的唐朝,同样是这样一个中秋的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明亮地照着苍茫大地。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月儿圆了,人团聚了,多美好啊!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与亲人分享这人间最温暖的时刻。他只身一人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亲人。深深的思念中的他只能以写诗来排走心中的寂寞。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3、课件演示揭题:《静夜思》

  (三)、认识二类字

  (1)、读围裙妈妈身上的字宝宝:

  过渡:课前小朋友们已预习了课文,都知道这首诗里有10个生字宝宝。现在它们都躲在围裙妈妈的身上。谁认出它们,我就把字宝宝奖给他。(请得到字宝宝的同学带读生字)字理分析“床”。

  (2)、字理分析“故”

  “故”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呢?(古字加个“攵”就是故,组词“故乡”)

  生字宝宝找妈妈:

  过渡:现在呀,围裙妈妈可想念她的孩子了,她正在找他们呢。听——围裙妈妈的呼唤:“后鼻音宝宝,你们在哪儿呀?”生齐读后鼻音生字:静、床、光、望、乡。“整体认读音节宝宝,你在哪儿呀?”

  (3)、生字宝宝找家:生字宝宝在这首诗中也有家,看看谁能最快回家。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四)、学习第一二行诗

  1、诗中哪两句写“夜”呢?读一读,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释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疑:好像。霜:小朋友们见过霜吗?冬天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说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五)、学习第三四行诗

  哪两句诗写“思”?读出来。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给你什么感觉?(沉重,伤心,难过)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

  。哪些字该读重些呢?(举,思)

  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六)、激情渲染,吟诵古诗

  1、简介背景:当时李白2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钱也用光了,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别人都回到故乡,与父母、妻儿、朋友团聚。只有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迟迟不能入睡,霜一样冷的月光铺满了房间,没有一个人给他添一件衣服,没有一个人给他生个火盆,没有一个人来照顾他,更没有一个人陪他说说话。他多孤独啊!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举起和低下的不仅仅是头,而是游子心中那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啊!

  2、同学们互相说说: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孤独地读诗,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读诗中表达出来。

  老师在小朋友们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淡淡的乡愁。你想李白会有怎样的朋友呢?他们常在一起做什么?(秀才,读书)见过以前的秀才读书吗?(古人读诗常常是摇头晃脑地读的,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

  欣赏课件:古人读诗

  来。让我们把这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带到诗中来唱唱这首诗吧!

  (七)、总结

  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意一种方式来读这首古诗,尽情地读尽情地演吧!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很多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教学中,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通过动情的故事讲述引入课题,再播放课件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在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这一部分,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静夜思》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四个生字。

  2、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韵律地朗读、背诵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电脑放夜空课件。

  2、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喜欢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静夜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整体美

  1、电脑出示古诗。

  2、看课文,听录音,整体感知。

  3、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自读课文。

  ⑵指名读课文。

  ⑶互相交流,读懂了那些词语。

  ⑷配音朗读。

  4、指名到讲台前背诵,其他学生点评。

  5、认记生字交流学法:

  ⑴认识要求会认的10个字,自读课文、开火车读、分组读。

  ⑵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三、品读课文,领悟要点

  1、合作探究: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课件出示全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诵读诗句。

  3、指导朗读,领悟要点:

  让我们跨越时空,跟诗人一起在月光下思念家乡的亲人。

  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法感悟诗的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⑵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①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后,问:“在这个明月夜,你知道李白在干什么吗”“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②引导学生理解“疑”,让学生用“疑”组词。然后:“为什么使人将月光疑是霜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③第3、4句引导学生用动作来领会诗句的含义,展开想象:

  “坐在窗边的同学抬起头来看看窗外,你看见了什么?”“那要是夜晚,又会怎样?”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句诗。“我们把头低下闭上眼睛,十秒钟后告诉大家,你想到了什么?”月光下李白又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读一读,怎样才能把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读出来。

  ④教学生读诗句时,先读一句,让学生跟读。熟读之后,配乐朗读,最后练习背诵。

  四、课外延伸

  课下让学生找一找有关月亮的美丽传说及描写月亮的诗句,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学感悟

  《静夜思》是我们第一册语文中学到的第二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堪称李白诗中的经典,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背诵了,故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理解古诗上。

  家长教孩子背古诗,一般不会注重字音有没有念准了,所以听孩子们背诵这首诗,要么全都是前鼻音,要么全都是平舌音,所以纠正字音,要花一定的功夫。首先课题中的“静”,很多孩子都没读准,它是后鼻音,比较难度,“思”是平舌音,个别孩子常读成翘舌音了,把古诗的题目读正确,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其次在理解诗意时,大部分孩子都对第二行有疑问——疑是地上霜。抓住了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恰好今天早上发现塑胶跑道上有一层白白的霜,就带孩子们去看了看,并加以解释,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接着让孩子们读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让孩子们去体会可能困难了点。于是我试着让孩子们想一想,你们觉得月光洒在地上像什么,孩子们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最有兴趣了,有的说像一层白白的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条白裙子……是啊,为什么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纱、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李白当时孤单、寂寞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静夜思》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素有“诗仙”美称的唐朝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前已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跟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

  [设计意图:猜谜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伊始,就让学生猜谜,学生的浓厚兴趣被激发,为整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静、夜”

  (1)指名试读课题。

  (2)师板书这三个字的拼音,再让学生把课题读准。

  (3)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4)揭题:这首诗是我国古代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是他刚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勾起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一环节中,用学生自组的三个词串联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易于接受。)

  (二)初读古诗,感情意境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不仅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听录音读诗,要求学生边听边点。

  2、自读诗句,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生字圈好后多试拼几遍。

  3、指名读,评议。

  4、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集中出示生字: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

  a、开火车试读,要求拼准b、请小老师带读

  (2)分块识字:

  a、找出在题目中刚认识的两个字“静,夜”,带读。

  b、自读“床,光,望,乡”,说发现。(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而且韵母都是“ang”。)

  c、用做动作的方式识记“举、低”。

  d、学习“故”。介绍新偏旁“攵”。

  (3)做“摘星星”的游戏。

  师:小朋友,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它说:“我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就送给你了。”

  a、做“摘星星”的游戏。

  b、书写“头”。(指导两点的位置是一上一下)

  c、把字宝宝送回家。

  (4)出示诗句,刚识记过的字用红颜色表示,齐读生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朗读诗句,感悟诗韵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在柔和的古筝声中师插入: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难过,伤心……)

  2、读全诗,感悟诗韵

  (1)教师范读,再现意境。

  (2)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3)配乐朗读,深入意境。

  (4)表演读: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5)指名表演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炼,意境深远,学生难以理解,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不在“懂”,对诗意理解可以淡化。]

  (四)课堂拓展,欣赏古诗

  古朗月行(拼音注释)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出示诗歌,范读。

  2、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在这首诗中,你从哪儿感受到李白写的是月亮?

  4、写月亮的诗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家搜集一首跟月亮有关的古诗,并把它背下来。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给学生搭建有利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是识字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要求识记的字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刚刚在课题中认识过的两个字“静”、“夜”;第二类是韵母都是“ang”的字“床、光、望、乡”;第三类是做动作识记的两个字“举、低”;第四类是需要介绍新偏旁的字“故”。这样的分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也适合一年级学生认字的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其次是朗读教学。因为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炼,意境深远,学生难以理解,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重在读,不在“懂”,对诗的意境能初步感知就行。所以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读,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劲头十足。

《静夜思》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喜欢学习古诗。

  活动准备:

  1。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很多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不能回家,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图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古诗朗诵表演

  请幼儿大胆地上台朗诵古诗。

  注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反思:

  《静夜思》的歌词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提供了把握、体会、想象与表现的极大空间。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但它采用的'昆曲的音调,演唱时要求的戏曲的行腔韵味等,又不是我们现代的孩子能轻易把握好的。

  整堂课通过划船律动──熄灯欣赏──演唱歌曲──绘画表现《静夜思》,都一直在引导学生寻找思念的感觉。音乐在渲染着气氛,我的语言柔和,表情虽然亲切但不带微笑,学生们很安静,他们在想象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离开很远时,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种生活中的体验丰富了她们演唱时的情感,也进一步地拓展了课的内涵。

《静夜思》教学设计14

  《静夜思》是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S版)中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本诗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描述了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和想到的事情,表达了诗人李白身在异乡,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课文分成四个环节去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学习。首先是设疑揭题;接着让学生初读古诗,感知课文;然后进行细读感悟;最后指导学生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下面来说说《静夜思》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静、夜、思”等10个生字,会写“头、乡、是”3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在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你们有留意过天上的月亮吗?你认为它美不美?你想对它说什么?面对如此美的月亮,唐朝诗人李白在观赏时却满脸的忧愁,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观月后写的诗——《静夜思》(板题,读题,释题:思,思念、想念)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又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就应使学生从心理上想学﹑爱学﹑乐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授新课前,我用了四个问句:你们有留意过天上的月亮吗?你认为它美不美?你想对它说些什么?面对如此美的月亮,唐朝诗人李白在观赏时却是满脸的忧愁,为什么呢?接着我让孩子们边欣赏课件中皎洁的月亮,边思考这四个简单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使他们对课文产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课件演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们自由找搭档进行自学古诗,要求学生们自读课文,找出诗中出现的生字,认读,和搭档一起解决识字任务,并把古诗读通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收获了友谊。)

  三、细读感悟,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请生分析)

  2、李白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这让他想起了什么?(家乡的亲人)“霜”说明了什么?(月亮的洁白明亮,也暗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指导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个句子(速度稍慢,要抑扬顿挫)。(配乐朗读)

  4、讨论:远在他乡的李白这时最思念的是什么?(课件演示)

  5、小组合作交流。

  6、学习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⑴、指名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⑵、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

  ⑶、李白有思念家乡的亲人吗?找出这个句子读一读。

  ⑷、指导朗读。(1.课件演示,学生模仿朗读;2.多种形式朗读。)

  7、朗读全文,有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8、指导朗读,熟读至背诵,体会诗人热爱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感。

  9、拓展延伸:面对着皎洁的明月,你想到了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仍然把学习古诗的重点放在朗读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令其他学生都很羡慕,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我还利用多媒体的平台,把古诗的意境展现出来,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更加愿意去吟诵古诗。还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从而完成学习的任务,读中感悟,感悟中去读。)

  四、识字教学

  (一)出示要求会认的字“静、夜、思”等10个生字,让学生认读。

  (多种形式认读)

  (二)指导书写

  1、出示“头、乡、是”3个字,认读。

  2、说一说你的识记方法,和同桌交流。

  3、口头组词。

  4、指导书写。

  (识字是朗读的前提基础,只有把生字学好,才能把课文朗读好,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习读,发现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可以请同桌帮助。然后通过与“生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将生字与音节打乱,“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学生愿意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就向同桌请教,再不行的话就跟着老师认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

  当然,会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来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还让认识字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请识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那些不认识字的同学。让认字有困难的同学自己去选择小老师。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一起读字、一起读书。还利用课件的演示,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要求书写的生字,把写得好的作业展示出来,大家评议,共同参与,一起进步。)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明显的增强。

《静夜思》教学设计15

  一、概述

  《静夜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6的资料。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资料的形象反映,可帮忙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潜力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反文旁。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的经典篇

  章,早已烂熟于心。因此针对这一实际,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完美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选取与设计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理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

  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

  六、教学资源设计

  1、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ppt

  2、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这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望着月亮,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本课的生字,把不认识的生字与同桌交流。

  3、指生读古诗正音。

  4、听课文朗读。

  5、读后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想明白什么。

  (三)辨形正音,合作识字。

  1、出示:“静、床、光、望、乡”10个生字,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样记住这个偏旁?

  2、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3、同桌互认,开火车认读生字。

  4、“摘星星”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四)品读课文,理解主题。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情绪?(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齐读前两句。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齐读后两句。

  4、“举”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

  5、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讨论一下。

  6、齐读古诗。

  7、背诵古诗。

  (五)重点指导,强化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什么。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六)、拓展阅读,体会运用。

  翻开阅读资料,自读儿歌,学生间互相帮忙,找到这天学过的生字,圈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

  (七)、随堂写话,巩固运用。

  用这天学过有四个字组词,写一句话,不会写的字能够用拼音代替。

  八、教学评价设计

  读古诗好的同学得到同学们的掌声;识字好的得到苹果粘贴;写字好的得到笑脸;摘星星的得到星星粘贴;组词造句好的树立模范。

  九、教学反思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能够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能够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备注:

  1、教学设计评价是可选项,鼓励教师添加,设计一些评价量规。

  2、教学反思是课后实践后再添加的,在初次提交教学设计中不需要添加。

《《静夜思》教学设计(合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静夜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静夜思教学设计06-07

《静夜思》教学设计06-07

《静夜思》教学设计07-29

《静夜思》的教学设计08-17

(优秀)《静夜思》的教学设计08-17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12-21

[必备]《静夜思》的教学设计08-17

[优秀]《静夜思》教学设计08-27

静夜思教学设计15篇06-23

《静夜思》教学设计15篇06-07

在线咨询

《静夜思》教学设计(合集)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夜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夜思》教学设计(合集)

《静夜思》教学设计1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

《静夜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演唱合唱歌曲《静夜思》,从中感受歌曲中思念故乡的情感。

  2.能正确地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并能用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指挥大家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歌曲第二乐句中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连。

  2.正确地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

  教材分析

  《静夜思》这首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四四拍,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念家乡的情感。第一乐段有三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情绪比较平稳,第三乐句虽然在节奏上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重复,而是歌曲的高潮点,第一小节的八度大跳,把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合唱形式,主要突出了第三乐句,使音乐显得更加丰满。

  教学过程

  一、进行三度和声练习

  学生在练习大跳音程时,先请学生注意听琴,老师弹奏音程后学生再开口演唱。

  教学要求:通过三度和声练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

  二、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来欣赏音乐家马思聪创作的乐曲《思乡曲》,听一听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听后感受。)

  这首乐曲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当我们离开家乡时,总免不了要思念家乡的亲人,有许多艺术家都留下了思念家乡的艺术作品。像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静夜思》,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感。同学们一定都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这首诗。

  师生一起朗诵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

  师:同学们朗诵得非常好,我国作曲家黎英海把这首诗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三、学习歌曲

  1.欣赏《静夜思》动画,学生整体感受音乐。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

  2.聆听《静夜思》范唱。

  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1)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

  (2)这首歌曲的力度、节奏、速度是怎么样的?

  带着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老师随着旋律单手划四四拍指挥手势。)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为合唱,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力度较弱、节奏比较舒展、速度较慢。

  师: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歌曲。

  3.《静夜思》歌曲学习。

  (1)这是一首合唱歌曲,我们先来学唱第一声部。

  要注意用连贯、较长的气息唱满全音符的时值;第二乐句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连;唱准第三乐句的八度音程;前倚音要唱得巧而连。

  (2)学唱第二声部。

  注意听第二声部是在什么时候进入的?指导学生用连贯、较长的气息唱满全音符的时值。

  (3)练习合唱。

  ①学生在演唱第二声部时,要注意聆听这个声部的准确进入。

  ②在合唱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仅唱好自己的声部,还要聆听另一声部的旋律,做到声部和谐统一。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产生对抗的效果。

  4.学习歌词。

  (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

  (3)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

  5.学唱歌曲。

  (1)聆听《静夜思》范唱,小声哼唱歌曲。

  (2)老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老师的口形,随《静夜思》伴奏张口无声地学唱歌词。

  (3)学生运用较长而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静夜思》。

  (4)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较长而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6.歌曲处理。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指导学生用声断气连的方法唱好第二乐句的八分休止符,更好地表达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演唱倚音时,要用弱的声音演唱,不要太突出倚音。第三乐句的开始同第二乐句结束音是八度关系,演唱时力度要稍强,突出思乡的情感。歌曲的结尾要渐慢渐弱,表达了人们对自己的家乡久久难以忘怀。

  7.聆听《静夜思》伴奏演唱歌曲。

  教学要求: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较弱的力度,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歌曲。

  8.欣赏视频《静夜思》。

  9.学习四四拍指挥图示。

  (1)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出已学过的四二拍指挥图示,让学生进行复习。

  (2)教师画上四四拍的指挥图示,让学生观察四四拍同四二拍在指挥图示上有什么不同?

  (3)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4)最后,用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同学们掌握了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感受到《静夜思》这首歌曲的意境,体会到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巩固四四拍指挥图示。

《静夜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2、学会生字2个,词语2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李白、学习、背诵和默写《静夜思》。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伴奏音乐、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李白,背几首他的诗。

  2、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3、释题。

  二、学习这首诗的生字

  1、谁会背这首诗?小黑板上补充诗句。

  2、校对有哪些字不会写?

  3、学习“床、疑、霜”,和易写错的“低”。

  三、指导朗读

  1、学生齐读。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的朗读特点。

  3、跟着录音读课文。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明、疑、举、思)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校正。

  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疑,好像。好像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

  第三句:举,抬。

  第四句:思,思念,想念。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故乡的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看插图,讨论:

  ⑴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觉得像是撒在地上的霜?(用“霜”的寒冷来说明他乡没有故乡亲人的关怀的温暖。)

  ⑵“静夜”指深夜,诗人为什么在深夜站在窗前不睡觉呢?(看到月光,想起故乡。)

  2、诗人这样思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思乡之情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⑴在领会全诗所表达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而夜不能寐的思乡之苦”的感情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带有伤感,带有情思。

  ⑵按五言律诗的节律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怀——节奏缓慢,语气伤感。

  ⑶一、三句末的延音给人以沉思;二、四句末的停顿则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极又无法言传的感情。全诗结尾则声断而气不断,把作者的思念之情从语流中得到充分表达。

  配乐吟诗。

  3、学生独立有感情地朗读。配乐

  六、总结

  学习李白的热爱家乡的思想。

《静夜思》教学设计4

  作者简介

  张海楠,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教师,中共党员、一级教师。曾多次在区、市级优质课、说课、征文、教学设计等比赛中获奖。从教以来,一直努力并践行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和班主任,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教学。

  设计说明

  《静夜思》为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人”。《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只有短短的20字,却成功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这首诗流传广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朗读或背诵,但对于古诗字词、朗读节奏、内容感情往往不了解。因此,课上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识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了解背景等方式体会诗人“望月思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静、夜、思”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

  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内容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1.出示《古朗月行》:孩子们,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你了解多少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李白小的时候,最喜欢躺在妈妈怀里看月亮。在他的眼里,月亮像什么?(指名说:白玉盘、瑶台镜)

  后来呀,李白长大了,离开了家乡。那此时在他的眼里,月亮又变成了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古诗。

  4.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5.理解课题,识记“静、夜、思”三个字。

  (1)板书课题:在课题中有一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就是思。

  ①思的读音是平舌音

  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思”?田+心=思

  ③“思”的下面是什么?(心字底)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心字底”的字?出示:想、念、忘

  ④观察这些带有心字底的字,你发现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了吗?

  小结:心字底的字,和思想、思考有关。因为古人造字的时候,认为人是用心思考的。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人其实是用大脑进行思考的。

  (2)孩子们,看看课题,你们猜猜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晚上的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个字?(夜)是的,他会从题目中寻找信息。

  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夜”是上下结构。

  ②看图拓展带“夜”的词语:根据图片,我们来给夜找几个小伙伴吧!

  很黑的夜晚——黑夜,有月亮的夜晚——月夜,夜里上班——夜班,夜里吃东西——夜宵……

  (3)李白这首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夜晚?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静组词:安静、静夜

  5.引导学生释题并齐读课题。

  二、识记生字,反复诵读

  1.第一关:读准字音

  (1)听读:请小朋友们听读课文。注意你们可是带着任务去听的,一定要听准字音哦!

  (2)同桌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2.第二关:读对节奏

  (1)请你先听老师朗读,注意听清楚老师的停顿。

  (2)出示前两行:谁能像老师一样带着节奏读一读前两行?

  (3)出示后两行:孩子们,后两句的节奏和前两句可不一样,要小心哦!

  (4)师生合作朗读。

  3.第三关:读出韵律

  (1)发现押韵:孩子们,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咱们的古诗读起来总是那么的顺口,那么的好听,这究竟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古诗里藏着一个秘密。老师读黑色的字,你们读红色的字,找一找这个小秘密吧!

  谁发现了?指名说

  孩子们看,在本首诗的第一、二、四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光,霜,乡这三个字都有后鼻韵母ang,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押韵。古诗有了押韵,读起来就会特别的好听,特别的顺口。

  (2)瞧一瞧,在《古朗月行》这首诗里,你能不能找到哪两个字是押韵的?盘和端。

  (3)谁能试着把这首诗读出韵味?小提示:可以把第一、二、四行这三个韵母都是ang的字拉长一些。指名读

  (4)孩子们,如果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一声二声拉长一些读,三声四声的字读短一些,古诗就更有韵味啦!师带生练习,带手势齐读。

  三、聚焦关键,读懂古诗

  1.聚焦“明月”

  (1)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一个词语出现了两次——“明月”,请你用圆圈在古诗中圈出来。

  (2)孩子们,其实在我国古代和月亮有关的诗太多了。光李白提到月亮的诗就有300多首,在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占到了三分之一呢!那李白究竟为什么如此钟情于明月呢?我们先看第一处“明月”。

  2.学习前两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齐读

  (2)诗句里写到李白在哪里看明月光?

  ①“床前”

  识字:“床”: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加一加)找小伙伴组词(木床,床上)。咱们现在一说起到床,就会想到睡觉的床。可是在本首诗中却不是这样的,请看视频。

  可见,本诗中的.“床”是指“井边护栏”。古时候,家家有院落,户户喝井水。一到晚上,人们喜欢在井边乘凉、聊天。院落里、井边有太多美好的记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一个静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了一地,让李白想到了什么?“霜”

  ①李白看着此时的月光想到了厚厚的霜。孩子们,深秋的夜晚,特别特别的冷,空气中的水滴遇冷就会凝结成这样的霜。你们能从这个字里看到那些水滴吗?就是上面的雨字头。

  ②李白从睡梦中醒来,他看到床前有一片白茫茫的霜,多冷!谁来读这个字?

  ③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告诉我李白看到的真是霜吗?不是。他看到的是什么?是啊,他看到的其实是明月光。(出示光生字)什么叫做光?光就是照亮周围使人能看见的光。这个字的上部分一撮小火苗。月亮发出来的光——月光,太阳发出来的光——阳光,灯发出来的光——灯光。

  ④我们来回忆看看,李白小时候看到月亮想到了什么?(出示:《古朗月行》)

  李白小时候看到月亮,想到了美好的“白玉盘、瑶台仙境”,而此时,他却想到了厚厚的白霜,这又是为什么?

  孩子们,为什么李白会把明月光看成地上霜呢?

  生:因为他们两个很相似。都是白色的。所以这里疑的意思应该是好像。

  孩子们,还有一个原因,跟李白现在的心情有关,他的心情就如同这冰冷的霜一样。你知道他此时心情如何吗?(伤心、冰冷、悲伤……)这是为什么呢?

  ⑤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来思考: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住在扬州的一家小旅馆里,他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见过父母,也没有回过家了。他的心里非常非常的想家,为什么他不回家看一看?孩子们。看,这是他住的小旅馆,这是他的家乡,这中间有一千多公里的路。他想回家,可是他能立刻回家吗?

  ⑥是的,人悲伤的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是冷冰冰的。明月光像霜一样的白。明月光在李白的眼里也像地上的霜一样的冷。所以,李白说——齐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孩子,现在你是李白,你写下了这样一句诗,你读给大家听。

  (5)小李白,老师来采访你。从扬州的小旅馆里醒来,你的周围没有一个亲人。你的心情怎么样?(伤心)小李白,我要告诉你,你可不是孤单的一个人,有一个朋友从小陪着你长大,现在他正在天空中静静地看着你。它就是——明月。

  3.学习第三、四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请你大声喊出它的名字:明月。李白望着他的老朋友,写下了一句诗。指名读:举头望明月。

  (2)孩子们,最初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举字的意思是一个大人用双手抬起了一个孩子,他在逗这个孩子玩。

  ①你能从举这个字里找到大人的两条胳膊吗?伸出手来写一写,就是一撇一捺。你能找到大人手里举着的那个小娃娃吗?写一写,点点撇横。

  ②这首诗里的举头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小李白来做动作?对了,举头就是把头抬起来。

  ③小李白,请问你抬起头看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

  我看到了天上的明月,想起了小时候自己躺在妈妈怀里看月亮。

  ④是的,李白看到了天空中的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诗中的故乡。(板书:)

  ⑤理解“故乡”:

  a.出示词语:故乡

  b.讲解生字:故,你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吗?(加一加)新偏旁“反文旁”,对比“折文”。组词:故事、故乡

  c.你知道什么是故乡吗?

  (3)就这样,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李白孤孤单单,望着天上的月亮,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想到了……(故乡的家人,小时候的情景)

  所以他低下了头,写下了这样一句:(指名读)低头思故乡。(板书:)

  (4)是呀,孩子们,月亮这个老朋友从李白小的时候就一直陪伴着他。小的时候,李白躺在妈妈的怀里看月亮,离开家之后,孤单的时候,月亮陪着他,安慰他。后来,李白又经历了很多事,去过了很多地方。月亮这个老朋友一直跟着他。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后两句,感受李白的思乡之情吧!(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带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4.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止是李白,古代人写思念家乡的诗,经常写月亮。跟着老师读一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请猜猜看,为什么古人看到月亮,就容易思念家乡?

  (2)是啊,在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话,离开家乡后,就听不到家人熟悉的声音,见不到家乡的一草一木……唯有天上的那轮圆月,是和家人能同时看到的,有“团圆”的意思。

  5.所以,大诗人李白在远离家乡的扬州看到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才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孩子们,现在你们都是李白,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播放《思乡曲》,全班齐读)想一想你现在最思念的亲人,再来读这首诗。

  四、课堂总结,布置任务

  1.课堂总结:

  《静夜思》被称为中国第一思乡诗,直到现在月圆之夜,想家之时,无数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都会眼含热泪吟诵这首诗。后来人们把这首诗谱成了歌曲,让我们听一听,唱一唱。

  2.课后任务:

  (1)把《静夜思》背诵给自己的家人听。(必做)

  (2)课后和家人收集一首有关思乡的古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选做)

《静夜思》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反映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光、床”6个字。

  2.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之情。

  媒体运用:ppt

  预设过程

  (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背诵展示)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齐读课题。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说说听出了什么?(慢,忧伤,低沉)思念的滋味是什么?思念的滋味你尝到过吗?指名说。带着思念的感受读题。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 ě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评价学生作业。

  四、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1、多种形式复习二类字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静夜思》)

  3、齐读课文。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1.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静夜思》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偏旁扌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2、引入课题:静夜思(板书)

  二、朗读或试背古诗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3、指名背古诗

  三、认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⑴开火车认读

  ⑵游戏:运西瓜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运到城里去吧!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搬瓜者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分四人组诗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请同学来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2、指导学生说一说,再书写。

  3、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中书写后展示、评议。

  六、扩展活动

  1、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古诗:

  2、学生去收集有关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应用所学方法自主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明月图)学生由图忆及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节选)》《赠汪伦》,再指名背诵并说说诗的大意。

  2.认识诗人。

  (1)学生交流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李白并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流传下来的有近千首。

  3.板书课题(板书:静夜思),了解题意。

  (1)读课题,指导认读生字“夜、思”。

  夜读“yè”,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组词识记:夜晚、月夜、黑夜、夜色。

  思读“sī”,整体认读音节,平舌音,心字底。古人造字时,误认为是用心想的,因此,心字底的字一般都和思想、思考有关,如“想、忘、念”等。

  (2)引导学生释题并齐读课题。(静夜思,即在静寂的夜晚思念故乡之意。)

  二、读诗文,识生字

  1.学生圈出本课生字,(课件播放古诗朗诵音频)学生认真听生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由拼读诗句,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纠,教师正音。

  “床、光、望”是后鼻音且都带有韵母“ɑnɡ”,其中“床”是翘舌音;“夜、思、疑”是整体认读音节,其中“思”是平舌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请会读的学生来当小老师,领其余学生认读。

  4.和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汇报。

  (1)识记字形。

  ①熟字加偏旁:古+攵=故;木+广=床;田+心=思。

  ②形近字比较:低——底;望——忘;疑——凝。

  ③利用生活经验组词:举——举手、举例、举动;光——光亮、月光、灯光。

  ④创编字谜:u◇古文反着写——故◇心上一块田——思u◇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木旁——床

  ⑤设置语境:u床头明亮的灯光驱散了夜色。u他登高远望,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2)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如小老师领读、齐读、接读、师生共读等。

  三、写生字,明写法

  1.(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回忆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再封口。)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并范写,学生跟着做书空练习。

  上收下放。书写时注意“田”的第二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

  半包围结构。“广”的点和“木”的竖都在竖中线上,“广”的横不宜过长。

  上下结构,要写得上紧下松。下部竖向笔画平行,“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上下结构。上部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往上扬,竖弯钩紧贴竖中线起笔。

  左窄右宽。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左右宽窄基本相等,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注意反文与折文的区别,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独体字。两个撇折转折处基本对齐,第一个撇折在竖中线上

  起笔,第二个撇折略微上扬,长撇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提示:一看二写三对照)

  4.挑选学生的优秀书写作品投影,师生共评共议,学生再练写。

  5.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思乡床头床前前后月光光明高低低头故人故乡水乡

  四、配乐读,重拓展

  1.(课件播放配乐朗读《静夜思》)学生边听边跟着小声地朗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一、忆旧知,识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同桌合作,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语。

  3.同桌合作,听写词语,全写对了,就在听写本上画上一朵小红花;有错误,帮助纠正。

  4.指几名学生接力读古诗,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注意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二、读古诗,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示范朗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读出古诗的节奏。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如第二句诗写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由此引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第四句诗中,诗人借明月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朗读时可以放慢节奏。

  (3)熟读成诵。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请班上的“朗读小能手”朗读,再配以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之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有层次、有梯度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第一、二、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有“ɑnɡ”韵,读出味道。

  2.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共同评选出“朗读之星”。

  3.在读中感悟诗人的诗情,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如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以及情感诗情。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我们读完古诗,是不是被古诗描绘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呢?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感受大诗人李白非凡的才思吧!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

  (有月亮的晚上。)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床前。)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3)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床前)。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情景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4)齐读第二句诗,学生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5)指导理解“疑”“霜”的意思。

  [疑]怀疑、好像。

  [霜]教师在眼镜片上哈气,并解释眼镜片上蒙着的一层白色水汽是雾。在秋冬季节,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6)(课件出示霜和月光的图片)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霜和月光的相似之处。

  (7)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生: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8)讨论:月光如霜,这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明亮、清冷。)

  (9)想一想: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点明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疑。)

  (10)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节奏和停顿。

  2.学习第三、四句诗。

  过渡: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诗的最后两句。

  (1)指名读诗句,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举]抬。[思]思念。[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2)引导学生画出诗句中的动词(举头、望、低头、思),让学生理解“举头”“低头”是一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加以理解。

  (3)(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学生结合图片及诗句,说一说对诗意的理解。

  生:抬头仰望着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起故乡。

  (4)想一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故乡。)

  (5)拓展:诗人为什么望着明月会思念故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明月象征家人团圆。诗人望着明月,想起自己身在外地,远离亲人,顿感失落,自然会思念故乡。

  (6)思考: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还会想些什么呢?

  3.指名朗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想意境,演情境

  1.(课件出示插图)在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引说。

  师:(话外音)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在思念故乡的什么呢?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教师范读古诗,再现意境;学生模仿练读古诗,想象意境。

  3.角色表演。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寂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诗吧。(生双手放在背后,眼望明月深情地吟诵古诗)

  (1)指名吟诵古诗。

  (2)全体起立,望月状诵读古诗。

  五、背古诗,多积累

  1.练习背诵古诗。

  (1)指导背诵古诗。可以配乐、配动作加强记忆,也可以通过定位填空法帮助背诵。

  (2)指名会背的学生背诵古诗,或指几名学生比赛背诵;不会背的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加深理解与记忆,再练习背诵。

  2.读一读,记一记,积累关于月亮的古诗。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教学重点)

  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谁来读?

  (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床前的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

  生2: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床前。

  师:说得好!来,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让我们闭上眼,想象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透过窗子,洒在床前的情景。一边想象,一边读。

  (生齐读)

  师:诗人李白以为这明月光是什么?

  生:地上霜。

  师:你们见过霜吗?霜是什么颜色的?

  生:霜是白色的,有点像雪。

  师:是的,天冷时,地上那白白的、薄薄的一层就是霜。(课件出示秋霜图)你们看,这就是霜。李白为什么把明月光比喻成霜?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1: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2:它们给人的感觉都很冷清。

  师:深秋的夜晚,李白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看到这如霜的月光,心里是一种什么感受?

  生1:很孤单,很寂寞。

  生2:思念远方的亲人。

  生3:想念故乡。

  师:男女生比赛读。

  (男生读,女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女生读,男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

  赏析: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画面。读者要想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片段中,教师重在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所在的环境,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然后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进入诗境,为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做下铺垫。

  《静夜思》这首古诗广为流传,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已经会读、会背了。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领读课文。生生互动,互为师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指导朗读环节,我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渲染,让一种思乡情涓涓流入学生的心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静夜思》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法、游戏法、表演法、吟诵法。

  【课前准备】

  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指名认读昨天学习的生字。

  二、感受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朗读古诗

  1.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2.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3.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4.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四、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8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学设计9

  《静夜思》小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生字思、疑、霜、故,理解诗句。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三、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静、床、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创设情境,复现生字

  1.现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还认识它们吗?

  2.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月亮姐姐带着星星妹妹也赶来凑热闹了,月亮姐姐说:星星妹妹后面藏着一个字,我来考考你们,谁能认识,我们就和她交朋友。(课件出示月亮星星图,指名一位学生上来点击鼠标,大家一齐认读),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想参加,行吗?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还可以站起来加上动作演一演这个字的意思。

  3.出示:思、疑、霜、故4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互相说:合作愉快!

  4.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第二课时

  一、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预设)生: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师: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7.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8.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9.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二、写字练习,学写4个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疑、故两字左右两部分要写紧些,思和霜的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要摆放合适。

  (三)教师范写,学生独立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拓展活动

  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四、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小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三、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四、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五、练习写字。

  六、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静夜思》教学设计10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

  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

  1、看中秋赏月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人们在做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做诗的神仙,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诗仙”。

  (二)、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故事导入:

  在远古的唐朝,同样是这样一个中秋的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明亮地照着苍茫大地。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月儿圆了,人团聚了,多美好啊!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与亲人分享这人间最温暖的时刻。他只身一人离家在外,看到这样圆圆的月亮,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亲人。深深的思念中的他只能以写诗来排走心中的寂寞。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留传千古的诗作──《静夜思》。

  3、课件演示揭题:《静夜思》

  (三)、认识二类字

  (1)、读围裙妈妈身上的字宝宝:

  过渡:课前小朋友们已预习了课文,都知道这首诗里有10个生字宝宝。现在它们都躲在围裙妈妈的身上。谁认出它们,我就把字宝宝奖给他。(请得到字宝宝的同学带读生字)字理分析“床”。

  (2)、字理分析“故”

  “故”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呢?(古字加个“攵”就是故,组词“故乡”)

  生字宝宝找妈妈:

  过渡:现在呀,围裙妈妈可想念她的孩子了,她正在找他们呢。听——围裙妈妈的呼唤:“后鼻音宝宝,你们在哪儿呀?”生齐读后鼻音生字:静、床、光、望、乡。“整体认读音节宝宝,你在哪儿呀?”

  (3)、生字宝宝找家:生字宝宝在这首诗中也有家,看看谁能最快回家。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四)、学习第一二行诗

  1、诗中哪两句写“夜”呢?读一读,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释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疑:好像。霜:小朋友们见过霜吗?冬天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说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2、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五)、学习第三四行诗

  哪两句诗写“思”?读出来。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给你什么感觉?(沉重,伤心,难过)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

  。哪些字该读重些呢?(举,思)

  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六)、激情渲染,吟诵古诗

  1、简介背景:当时李白2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钱也用光了,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别人都回到故乡,与父母、妻儿、朋友团聚。只有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迟迟不能入睡,霜一样冷的月光铺满了房间,没有一个人给他添一件衣服,没有一个人给他生个火盆,没有一个人来照顾他,更没有一个人陪他说说话。他多孤独啊!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举起和低下的不仅仅是头,而是游子心中那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啊!

  2、同学们互相说说: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孤独地读诗,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读诗中表达出来。

  老师在小朋友们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淡淡的乡愁。你想李白会有怎样的朋友呢?他们常在一起做什么?(秀才,读书)见过以前的秀才读书吗?(古人读诗常常是摇头晃脑地读的,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

  欣赏课件:古人读诗

  来。让我们把这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带到诗中来唱唱这首诗吧!

  (七)、总结

  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意一种方式来读这首古诗,尽情地读尽情地演吧!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很多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教学中,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通过动情的故事讲述引入课题,再播放课件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在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这一部分,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静夜思》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四个生字。

  2、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韵律地朗读、背诵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电脑放夜空课件。

  2、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喜欢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静夜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整体美

  1、电脑出示古诗。

  2、看课文,听录音,整体感知。

  3、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自读课文。

  ⑵指名读课文。

  ⑶互相交流,读懂了那些词语。

  ⑷配音朗读。

  4、指名到讲台前背诵,其他学生点评。

  5、认记生字交流学法:

  ⑴认识要求会认的10个字,自读课文、开火车读、分组读。

  ⑵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三、品读课文,领悟要点

  1、合作探究: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2、课件出示全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诵读诗句。

  3、指导朗读,领悟要点:

  让我们跨越时空,跟诗人一起在月光下思念家乡的亲人。

  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法感悟诗的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⑵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①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后,问:“在这个明月夜,你知道李白在干什么吗”“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②引导学生理解“疑”,让学生用“疑”组词。然后:“为什么使人将月光疑是霜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③第3、4句引导学生用动作来领会诗句的含义,展开想象:

  “坐在窗边的同学抬起头来看看窗外,你看见了什么?”“那要是夜晚,又会怎样?”然后让学生读读这句诗。“我们把头低下闭上眼睛,十秒钟后告诉大家,你想到了什么?”月光下李白又会想到什么?让学生读一读,怎样才能把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读出来。

  ④教学生读诗句时,先读一句,让学生跟读。熟读之后,配乐朗读,最后练习背诵。

  四、课外延伸

  课下让学生找一找有关月亮的美丽传说及描写月亮的诗句,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学感悟

  《静夜思》是我们第一册语文中学到的第二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堪称李白诗中的经典,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背诵了,故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理解古诗上。

  家长教孩子背古诗,一般不会注重字音有没有念准了,所以听孩子们背诵这首诗,要么全都是前鼻音,要么全都是平舌音,所以纠正字音,要花一定的功夫。首先课题中的“静”,很多孩子都没读准,它是后鼻音,比较难度,“思”是平舌音,个别孩子常读成翘舌音了,把古诗的题目读正确,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其次在理解诗意时,大部分孩子都对第二行有疑问——疑是地上霜。抓住了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恰好今天早上发现塑胶跑道上有一层白白的霜,就带孩子们去看了看,并加以解释,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接着让孩子们读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让孩子们去体会可能困难了点。于是我试着让孩子们想一想,你们觉得月光洒在地上像什么,孩子们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最有兴趣了,有的说像一层白白的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条白裙子……是啊,为什么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纱、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李白当时孤单、寂寞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静夜思》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素有“诗仙”美称的唐朝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前已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跟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

  [设计意图:猜谜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伊始,就让学生猜谜,学生的浓厚兴趣被激发,为整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静、夜”

  (1)指名试读课题。

  (2)师板书这三个字的拼音,再让学生把课题读准。

  (3)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4)揭题:这首诗是我国古代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这是他刚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勾起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一环节中,用学生自组的三个词串联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易于接受。)

  (二)初读古诗,感情意境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不仅要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要把诗歌读得正确,有感情。

  1、听录音读诗,要求学生边听边点。

  2、自读诗句,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生字圈好后多试拼几遍。

  3、指名读,评议。

  4、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集中出示生字: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

  a、开火车试读,要求拼准b、请小老师带读

  (2)分块识字:

  a、找出在题目中刚认识的两个字“静,夜”,带读。

  b、自读“床,光,望,乡”,说发现。(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而且韵母都是“ang”。)

  c、用做动作的方式识记“举、低”。

  d、学习“故”。介绍新偏旁“攵”。

  (3)做“摘星星”的游戏。

  师:小朋友,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不过,它说:“我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就送给你了。”

  a、做“摘星星”的游戏。

  b、书写“头”。(指导两点的位置是一上一下)

  c、把字宝宝送回家。

  (4)出示诗句,刚识记过的字用红颜色表示,齐读生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朗读诗句,感悟诗韵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在柔和的古筝声中师插入: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呢?(难过,伤心……)

  2、读全诗,感悟诗韵

  (1)教师范读,再现意境。

  (2)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3)配乐朗读,深入意境。

  (4)表演读: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

  (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5)指名表演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炼,意境深远,学生难以理解,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不在“懂”,对诗意理解可以淡化。]

  (四)课堂拓展,欣赏古诗

  古朗月行(拼音注释)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出示诗歌,范读。

  2、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在这首诗中,你从哪儿感受到李白写的是月亮?

  4、写月亮的诗有很多,请同学们回家搜集一首跟月亮有关的古诗,并把它背下来。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给学生搭建有利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是识字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要求识记的字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刚刚在课题中认识过的两个字“静”、“夜”;第二类是韵母都是“ang”的字“床、光、望、乡”;第三类是做动作识记的两个字“举、低”;第四类是需要介绍新偏旁的字“故”。这样的分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也适合一年级学生认字的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其次是朗读教学。因为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炼,意境深远,学生难以理解,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重在读,不在“懂”,对诗的意境能初步感知就行。所以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读,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劲头十足。

《静夜思》教学设计13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喜欢学习古诗。

  活动准备:

  1。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很多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不能回家,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图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古诗朗诵表演

  请幼儿大胆地上台朗诵古诗。

  注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反思:

  《静夜思》的歌词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提供了把握、体会、想象与表现的极大空间。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但它采用的'昆曲的音调,演唱时要求的戏曲的行腔韵味等,又不是我们现代的孩子能轻易把握好的。

  整堂课通过划船律动──熄灯欣赏──演唱歌曲──绘画表现《静夜思》,都一直在引导学生寻找思念的感觉。音乐在渲染着气氛,我的语言柔和,表情虽然亲切但不带微笑,学生们很安静,他们在想象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离开很远时,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种生活中的体验丰富了她们演唱时的情感,也进一步地拓展了课的内涵。

《静夜思》教学设计14

  《静夜思》是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S版)中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本诗是一首五言诗,共四句,描述了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和想到的事情,表达了诗人李白身在异乡,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课文分成四个环节去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学习。首先是设疑揭题;接着让学生初读古诗,感知课文;然后进行细读感悟;最后指导学生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下面来说说《静夜思》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认识“静、夜、思”等10个生字,会写“头、乡、是”3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在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你们有留意过天上的月亮吗?你认为它美不美?你想对它说什么?面对如此美的月亮,唐朝诗人李白在观赏时却满脸的忧愁,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观月后写的诗——《静夜思》(板题,读题,释题:思,思念、想念)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又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就应使学生从心理上想学﹑爱学﹑乐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授新课前,我用了四个问句:你们有留意过天上的月亮吗?你认为它美不美?你想对它说些什么?面对如此美的月亮,唐朝诗人李白在观赏时却是满脸的忧愁,为什么呢?接着我让孩子们边欣赏课件中皎洁的月亮,边思考这四个简单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使他们对课文产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课件演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们自由找搭档进行自学古诗,要求学生们自读课文,找出诗中出现的生字,认读,和搭档一起解决识字任务,并把古诗读通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收获了友谊。)

  三、细读感悟,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请生分析)

  2、李白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这让他想起了什么?(家乡的亲人)“霜”说明了什么?(月亮的洁白明亮,也暗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指导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个句子(速度稍慢,要抑扬顿挫)。(配乐朗读)

  4、讨论:远在他乡的李白这时最思念的是什么?(课件演示)

  5、小组合作交流。

  6、学习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⑴、指名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⑵、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

  ⑶、李白有思念家乡的亲人吗?找出这个句子读一读。

  ⑷、指导朗读。(1.课件演示,学生模仿朗读;2.多种形式朗读。)

  7、朗读全文,有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8、指导朗读,熟读至背诵,体会诗人热爱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感。

  9、拓展延伸:面对着皎洁的明月,你想到了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仍然把学习古诗的重点放在朗读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令其他学生都很羡慕,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我还利用多媒体的平台,把古诗的意境展现出来,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更加愿意去吟诵古诗。还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从而完成学习的任务,读中感悟,感悟中去读。)

  四、识字教学

  (一)出示要求会认的字“静、夜、思”等10个生字,让学生认读。

  (多种形式认读)

  (二)指导书写

  1、出示“头、乡、是”3个字,认读。

  2、说一说你的识记方法,和同桌交流。

  3、口头组词。

  4、指导书写。

  (识字是朗读的前提基础,只有把生字学好,才能把课文朗读好,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习读,发现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可以请同桌帮助。然后通过与“生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将生字与音节打乱,“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学生愿意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就向同桌请教,再不行的话就跟着老师认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

  当然,会读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否能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来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还让认识字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请识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那些不认识字的同学。让认字有困难的同学自己去选择小老师。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一起读字、一起读书。还利用课件的演示,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要求书写的生字,把写得好的作业展示出来,大家评议,共同参与,一起进步。)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明显的增强。

《静夜思》教学设计15

  一、概述

  《静夜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6的资料。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资料的形象反映,可帮忙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潜力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反文旁。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的经典篇

  章,早已烂熟于心。因此针对这一实际,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完美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选取与设计

  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理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

  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

  六、教学资源设计

  1、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ppt

  2、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这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望着月亮,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认读生字“静”“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圈出本课的生字,把不认识的生字与同桌交流。

  3、指生读古诗正音。

  4、听课文朗读。

  5、读后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想明白什么。

  (三)辨形正音,合作识字。

  1、出示:“静、床、光、望、乡”10个生字,教学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样记住这个偏旁?

  2、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3、同桌互认,开火车认读生字。

  4、“摘星星”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四)品读课文,理解主题。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情绪?(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齐读前两句。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齐读后两句。

  4、“举”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

  5、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讨论一下。

  6、齐读古诗。

  7、背诵古诗。

  (五)重点指导,强化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目、耳”两字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和“米”的横应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什么。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六)、拓展阅读,体会运用。

  翻开阅读资料,自读儿歌,学生间互相帮忙,找到这天学过的生字,圈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

  (七)、随堂写话,巩固运用。

  用这天学过有四个字组词,写一句话,不会写的字能够用拼音代替。

  八、教学评价设计

  读古诗好的同学得到同学们的掌声;识字好的得到苹果粘贴;写字好的得到笑脸;摘星星的得到星星粘贴;组词造句好的树立模范。

  九、教学反思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能够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能够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备注:

  1、教学设计评价是可选项,鼓励教师添加,设计一些评价量规。

  2、教学反思是课后实践后再添加的,在初次提交教学设计中不需要添加。